近期,中老鐵路的蓬勃發展吸引了全球目光,而中尼鐵路項目的推進同樣引人注目。據尼泊爾媒體報道,中尼跨境鐵路——吉隆至加德滿都段的地質勘測工作正接近圓滿收官。
這條鐵路項目的推進得到了中國技術和資金的大力支持。中國技術團隊在鐵路沿線進行了詳盡的地質勘探,采集了大量土壤、巖石、水源及石材樣本,為項目的后續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些樣本不僅在尼泊爾當地實驗室進行了初步檢測,部分對技術要求更高的樣本還被送往中國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
截至目前,地質勘測的大部分工作已經完成,包括鉆探和土壤檢測。據悉,項目團隊共設置了80個鉆探點,其中75個已完成取樣與檢測,土壤檢測完成率高達90%。勘測工作還包括了8處深度達400米的深鉆工程,其中7處已成功完成。這些鉆探點覆蓋了加德滿都、努瓦科特和拉蘇瓦三地,為項目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支持。
根據計劃,地質勘測及相關評審工作有望于今年6月全面完成,而整體可行性研究則預計將于2026年順利結束。這一時間節點符合項目最初設定的42個月期限,展現了中尼雙方對項目推進的高效與決心。
中尼鐵路通道全長約519公里,分為中國段和尼泊爾段。其中,中國境內的日喀則至吉隆口岸段長約444公里,而尼泊爾境內的吉隆至加德滿都段則約為75公里。盡管這段75公里的路段不長,但其海拔落差超過1000米,橋隧比例高達97%,設計難度極大。整個項目穿越喜馬拉雅山脈,地形復雜,地質條件惡劣,且地震活動頻繁,預計整個工期將長達10年之久。
這條鐵路的建設不僅技術挑戰巨大,其戰略意義同樣深遠。一旦建成,它將結合拉日鐵路,實現中國內地與東南亞地區的直接連通,為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一項目的成功推進,無疑將再次彰顯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卓越實力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