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運輸部攜手其他九個相關部門,共同揭曉了一項旨在促進交通運輸與能源領域深度融合的指導策略。該策略明確了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交通運輸行業在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上的藍圖。
根據規劃,至2027年,我國將初步構建一個涉及多部門協作的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框架。在此期間,相關政策法規、技術標準及裝備體系將得到不斷完善。交通運輸行業的能源消費結構也將發生顯著變化,電能占比預計達到10%。交通基礎設施周邊將布局不少于500萬千瓦的非化石能源發電設施,其產生的綠色電力將更多地實現就地消納。新能源汽車在新增車輛中的比例將持續攀升,同時,綠色燃料的生產能力也將大幅提升。
展望2035年,我國交通運輸系統將與新型能源體系實現全面融合。屆時,一個以清潔能源為主導、科技創新為支撐、綠色智慧為導向的交通運輸能源消費體系將初步成型。電能在交通運輸終端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將保持在較高水平,而依托交通基礎設施開發的綠色電力,也將主要服務于當地需求。純電動汽車將成為新車銷售的主流,新能源營運重卡也將實現規模化應用,一個完善的交通運輸綠色燃料供應體系也將全面建成。
為了保障這一宏偉藍圖的實現,指導意見還著重強調了清潔能源供應保障體系的統籌規劃。其中,公路和水路的充(換)電站設施網絡規劃被提上日程,這些設施將與電網規劃緊密協同,以提高清潔能源的本地保障能力。同時,車船綠色燃料的加注體系也將得到系統性的完善,推動相關設施和裝備的發展。鐵路電氣化改造也被納入規劃,旨在推廣清潔能源供電的新模式。
新能源汽車的推廣也是此次規劃的重點之一。公共領域車輛的電動化進程將加速推進,新能源車輛將在城市公交、出租車、郵政快遞、城市貨運配送、港口、機場等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同時,國四及以下標準的營運車輛將被逐步淘汰更新,新能源重型貨車(卡車)的規模化應用也將因地制宜地推進,以實現零排放的貨運目標。
指導意見還鼓勵新模式的推廣及新興產業的孵化。通過聚合分布式電源、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等資源,將打造交通運輸領域的虛擬電廠。同時,引導車電分離等商業模式的創新,大力發展電池資產管理、新能源運輸裝備融資租賃等新興產業。在此基礎上,將構建一個集車、站、樁、網于一體的智慧融合產業創新平臺,推動新能源汽車與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