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關于古生代海洋生物體型演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挑戰了傳統生物學理論。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趙方臣和朱茂炎兩位研究員的指導下,攜手孫智新博士、曾晗副研究員,以及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Douglas H. Erwin博士,共同揭示了三葉蟲體型變化的新秘密。
三葉蟲,這一古生代早期海洋中的代表性生物,以其快速演化、高物種多樣性和顯著的體型變化(從2毫米至700毫米不等),成為了研究動物體型演化的理想模型。研究團隊以此為契機,深入探索了古生代早期動物體型演化的模式和驅動力。
為了這項研究,科學家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搜集了全球范圍內1091個三葉蟲屬的4732個成年背殼的體型數據,構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型數據庫。這個數據庫不僅數據量龐大,而且時間分辨率極高,涵蓋了寒武紀和奧陶紀的三葉蟲體型信息。
基于這一數據庫,研究團隊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在約每三百萬年的時間尺度上,精細地重建了三葉蟲在古生代早期的體型演化歷史。他們發現,三葉蟲的體型演化并非持續增大,而是呈現出一種幕式演化的特征。這一發現打破了傳統生物學中柯普法則的預測,即生物體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持續增大。
更令人驚訝的是,研究團隊還發現,三葉蟲的體型演化與海水含氧量密切相關。這一結論不僅否定了伯格曼法則中溫度對體型演化的主要控制作用,還進一步強調了氧氣在塑造后生動物早期演化中的關鍵作用。這一新觀點為理解古生代海洋生物體型演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為了進一步闡釋這一發現,研究團隊還展示了相關的數據圖表和演化模型。這些圖表和模型清晰地展示了三葉蟲體型隨時間和海水含氧量的變化而發生的顯著變化。
這項研究成果已于2025年5月2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上發表。這項研究不僅為我們理解古生代海洋生物體型演化提供了新的線索,也為探索地球早期生命系統的演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