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嫦娥六號探月工程成功從月球背面的Apollo盆地玄武巖地質單元帶回了珍貴的月壤樣品,總重量達到1935.3克。這一壯舉標志著人類首次從月球背面成功采集并返回月壤,為月球科學研究開啟了新的篇章。
Apollo盆地坐落在月球上最大且最古老的撞擊盆地——南極-艾特肯(SPA)盆地內部。據研究,該盆地的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特征與其他地體存在顯著差異,可能蘊藏著下月殼乃至上月幔的獨特物質。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的汪在聰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對嫦娥六號帶回的月壤、角礫、沖擊玻璃及玄武巖巖屑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他們發現,嫦娥六號采集的月壤與著陸區玄武巖的化學成分有著明顯的不同,這一發現進一步證實了月背南極-艾特肯盆地廣泛分布著蘇長質月殼。
汪在聰教授指出,與月球正面普遍存在的斜長巖月殼不同,月背南極-艾特肯盆地廣泛分布著蘇長質月殼。這種差異可能與南極-艾特肯盆地遭遇的巨大撞擊有關,該撞擊導致月殼甚至月幔物質熔化并再分異結晶。這一研究成果為理解月球早期的形成和演化,以及探索月球正反面存在顯著二分性的原因提供了重要依據。
研究團隊還在嫦娥六號樣品中發現了蘇長質顆粒,并通過對不同顆粒的巖相學研究和多元素測定,進一步證實了南極-艾特肯盆地廣泛分布著蘇長質基性月殼。這表明,形成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大撞擊對月球產生了巨大且廣泛的影響。
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期刊《地質學》上發表。文章詳細闡述了嫦娥六號月壤研究的發現,包括月壤與著陸區玄武巖化學成分的顯著差異,以及月背南極-艾特肯盆地蘇長質月殼的廣泛分布。研究還指出,月壤、角礫、玄武巖和不同類型沖擊玻璃都具有較低的Th含量,這支持了著陸區及其附近月殼和月幔貧KREEP組分的觀點。
研究還發現,月球背面嫦娥六號著陸區附近的非月海單元乃至更廣的SPA盆地內部,分布著中等氧化鐵含量、富斜長石的基性月殼。這一發現顯著不同于月球正面的月海玄武巖和斜長巖為主的區域,為SPA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