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能建陜西院宣布了一項重大工程成果:全國首座地下330千伏變電站——西安朱雀(城南)330千伏變電站及其配套送出線路工程已成功建成并投入運營。該工程不僅標志著我國在城市電網建設領域取得了新的突破,同時也展示了文物保護與現代基礎設施建設和諧共生的可能性。
這座變電站坐落于西安市南二環與文藝路交匯處的西北角,地理位置極為特殊,位于1300多年歷史的隋大興·唐長安城第九橫街之上,處于唐長安城外郭城街道系統之中,永樂坊與靖安坊之間。面對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工程團隊采取了一系列創新措施,確保施工對文物遺址的影響降到最低。
變電站的地面設計采用了“對標標識”的方式,精準標注了唐代坊墻邊界、第九橫街車轍及道路空間數據,將地下遺址的分布位置、走向與規模轉化為可視化標識。這一設計不僅保護了文物層免受施工破壞,還通過數據化復原技術,將考古信息轉化為公眾可識別的圖形語言,實現了文物保護與變電站功能的無縫融合。
該項目總建筑面積達到6855.59平方米,而地上面積僅占1051平方米。通過向地下“借”空間,工程團隊不僅解決了特大城市中心區供電能力的瓶頸問題,還樹立了基礎設施與人文、自然協同共生的標桿。這一工程為高密度城市負荷中心的供電提供了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在技術創新方面,該工程亮點紛呈。其中,主變壓器是國內首次采用的330千伏/500兆伏安超大容量主變壓器,也是目前國內容量最大的330千伏自耦電力變壓器。這一技術方案改進了屏蔽結構,具有損耗低、溫升低、局放小、噪聲低等特點。項目配電裝置采用了L形融合布置方式,節省了設備布置占地面積,減少了監控、消防等附屬設施的投入。
在電纜敷設方面,工程團隊創新性地將330千伏電力電纜與GIS電纜倉的對接方式調整為水平對接,降低了電纜夾層高度和主體基坑深度,減少了施工難度和建設成本。同時,國內330千伏電力電纜首次采用水平蛇形敷設技術,充分利用橫向空間,提升了頂管隧道的空間利用率,為多電壓等級電纜的協同敷設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該工程還實現了國內首次智輔革命。作為國內首座330千伏地下智慧型變電站,其綜合管控系統集成了智能巡視、環境、安防、消防、七氟丙烷氣體泄露在線監測和電氣火災監控等十余項子系統數據,形成了設備狀態全景感知、異常事件自主決策、應急操作智能聯動的立體化管控體系,較傳統變電站提升了運維效率30%,故障響應時間大幅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