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眾矚目的2025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上,全球汽車行業的目光聚焦于4月23日的盛大開幕。這場展覽不僅是各大車企展示最新技術和產品的舞臺,更是汽車供應鏈企業競相發布創新成果的重要平臺。而在這場科技盛宴中,聯發科以一顆“性能核彈”震撼了現場——全新天璣汽車旗艦座艙平臺C-X1和旗艦聯接平臺MT2739正式發布。
聯發科攜手生態合作伙伴,共同展示了前沿的生成式AI技術與智能體AI座艙應用,將AI與多媒體技術深度融合,為新一代智能汽車帶來了顛覆性的智能出行體驗。這一舉動無疑預示著,智能汽車座艙的智能化水平已成為智能電動汽車發展的關鍵突破點。
近年來,智能汽車越來越受到全球消費者的青睞,智能座艙交互體驗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根據麥肯錫2024年的調查,在中國消費者選擇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原因中,“智能座艙體驗更好”占比高達62%,僅次于“更先進的自動駕駛功能”。這一數據無疑為智能座艙芯片市場注入了強勁動力。
聯發科在車用市場布局近十年,早已成為實力派的頭號玩家。早在2016年,聯發科就涉足車用芯片領域,為全球車企提供完整且高度整合的系統解決方案。目前,天璣汽車平臺在市場中持續增長,其中座艙平臺在2023年的全球市場出貨量已超過2000萬套,聯接平臺更被全球頭部汽車制造商廣泛采用。聯發科預計,到2028年,其汽車座艙平臺在全球市場的累計營收將超過30億美元,屆時聯發科在車芯市場的占有率將躋身行業前列。
全新天璣汽車旗艦座艙平臺C-X1的發布,無疑是聯發科在汽車領域深厚技術實力和市場沉淀的集中體現。C-X1的誕生恰逢其時,正值AI改變汽車產業的關鍵時期,特別是智能體AI在人機交互、駕乘體驗、車載娛樂服務以及生產力優勢等方面,正為新一代沉浸式座艙體驗賦能。
C-X1的強大之處在于其采用了ARM架構的同時,集成了NVIDIA Blackwell GPU與深度學習加速器,構建了雙AI引擎的彈性算力架構,提供了滿足未來智能座艙需求的強大AI算力。基于先進的3nm制程工藝和Arm v9.2-A架構(12核CPU),C-X1集成了NVIDIA新一代Blackwell GPU與深度學習加速器(10.2 TFLOPS GPU),以400 TOPS的算力傲視群雄。C-X1還支持FP4格式量化,運行AI大模型可節省50%的內存帶寬。
3nm制程工藝的使用,使得C-X1在性能和功耗上均實現了顯著提升。與5nm工藝相比,3nm工藝的性能提升幅度可達15%-30%,功耗降低30%-50%。這些優勢對于迫切需要智能化以提升用戶體驗差異化的汽車行業來說,無疑具有重大意義。而雙AI引擎的彈性架構,更是為智能座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算力支持。
在Arm v9.2-A架構的加持下,C-X1平臺的12核CPU單核性能較業內旗艦車芯實現了80%的斷層優勢。NVIDIA Blackwell GPU更是為C-X1平臺帶來了10.2 TFLOPS的恐怖算力,3D渲染性能相比行業旗艦車芯暴漲300%。在GPU與NPU組成的雙AI引擎加持下,C-X1的AI算力高達400 TOPS,大語言模型推理性能暴增350%,同時通過FP4格式量化技術將內存帶寬節省超50%。
C-X1所展現出的實力,堪稱高端主機級別的性能和能效,這在之前的智能座艙芯片中絕對是跨代級的優勢。與市面上主流的競品智能座艙高端芯片相比,C-X1的GPU算力高達10.2 TFLOPS,是競品的3倍多;AI算力更是達到了400 TOPS,是競品的13倍多;CPU單核性能高出競品80%;大語言模型處理表現高出競品350%。
如此強大的性能,為智能座艙帶來了無限可能。C-X1能夠支持FP4格式量化的大模型圖像生成,節省50%的內存帶寬,讓座艙端側助手成為真正“聰明又懂你”的存在。同時,其強大的圖形能力可以支持多塊屏幕同時運行,打造沉浸式的多媒體影音體驗。考慮到C-X1主機級別的圖形性能以及NVIDIA GPU在游戲渲染領域的優勢,車內暢玩3A游戲光追大作也將成為現實。
C-X1還具備超強的ISP影像處理能力,支持多達12個攝像頭并行處理圖像,讓用戶在旅途中隨心所欲拍攝美景,并直接在車上利用AI智能體剪輯成Vlog分享至朋友圈。
天璣汽車座艙平臺C-X1還對艙駕一體化大趨勢起到了推動作用。艙駕一體化即智能駕駛系統與智能座艙系統的深度融合,能夠降低研發成本、提升整車智能化水平,為用戶帶來無縫交互和個性化體驗的提升。聯發科與NVIDIA的合作,為車企提供了一套先進的軟件定義汽車方案,實現了資源共享和應用程序托管,為艙駕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
聯發科副總經理張豫臺在活動上表示:“汽車產業的現階段是智能化,AI應用將成為車企打造智能座艙差異化優勢的關鍵。而聯發科無處不在的AI技術,將全面推動智能體AI應用在智能汽車加速落地。”天璣汽車座艙平臺C-X1的發布,無疑讓這一愿景具象化。聯發科的創新能力和與生態伙伴的合作戰略,將先進技術深度融入智能汽車創新應用,徹底變革了用戶的車內體驗,讓“AI定義座艙”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