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新聞的一檔質量監督節目《每周質量報告》揭露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果味電子煙正悄然滲透未成年人群體。盡管我國法律明文規定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煙草制品,包括電子煙,但這一禁令似乎并未能完全遏制住果味電子煙對青少年的誘惑。
據家長反饋,市面上出現了多種水果口味的電子煙,這些產品通過隱蔽的渠道輕松落入未成年人手中。果味電子煙以其清新的味道,降低了孩子們的警覺性,不少青少年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煙癮的泥潭。
盡管果味電子煙在國內已被禁售近三年,但在多地,青少年吸食果味電子煙的現象依然屢禁不止。那么,這些電子煙究竟從何而來?又是如何流向學生的呢?經過記者的深入調查,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商家們利用短視頻平臺作為銷售渠道,他們在相關視頻下使用諸如草莓、西瓜、鮮花等表情符號作為“暗號”,以此吸引潛在買家。商家還巧妙地將電子煙的關鍵詞替換為“煙彈煙桿倉”、“水果電子霧化桿”等,以此規避平臺的監管措施。
在實體店鋪中,銷售人員更是采取了更為隱蔽的交易方式。他們提出通過微信進行交易,并利用“閃送”服務送貨上門,以此躲避相關部門的管控。記者發現,絕大部分果味電子煙的包裝上沒有任何中文標識,部分產品甚至屬于假冒貼牌,有的則是從境外走私而來。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執法人員迅速行動。根據記者提供的線索,他們逐一檢查了相關店鋪,扣留了涉嫌違規銷售的電子煙產品。同時,執法人員表示將繼續對果味電子煙的上線源頭進行深入調查,以徹底切斷這一非法銷售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