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航天局(ESA)近日公布了一項天文學界的重大發現:一個位于室女座星系SDSS1335+0728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在沉寂多年后突然蘇醒,釋放出前所未有的強大X射線爆發。這一驚人現象由天文學家借助XMM-Newton等望遠鏡觀測到,其能量強度刷新了以往的觀測記錄,達到百倍之巨。
這幅藝術構想圖描繪了新蘇醒的黑洞“Ansky”釋放出強烈X射線光爆的可能場景。據歐洲航天局介紹,這個黑洞在多年間幾乎沒有任何活動跡象,直到2019年年底,天文學家才開始觀測到它發出明亮的能量閃光,標志著其從休眠狀態中蘇醒。
為了深入研究這一現象,天文學家調用了美國宇航局和歐空局的多臺望遠鏡進行觀測。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實時記錄到黑洞的蘇醒過程。經過數年的研究,科學家確認這顆黑洞已經進入活躍期,并將其核心區域命名為“Ansky”,歸類為活動星系核。
在研究過程中,天文學家們面臨了諸多挑戰。德國歐洲南方天文臺的Paula Sánchez Sáez團隊率先分析了Ansky的光學圖像,并利用NASA的Swift X射線望遠鏡和eROSITA X射線望遠鏡的存檔數據進行驗證。然而,在初期階段,他們并未發現明顯的X射線信號。
直到2024年2月,事情才有了轉機。智利瓦爾帕萊索大學的Lorena Hernández-García團隊探測到了更為規律的X射線爆發。這些爆發被確認為準周期爆發(QPE),是黑洞蘇醒后首次觀測到的此類現象。Hernández-García表示:“QPE是短暫的耀發現象,我們從未在蘇醒黑洞中見過如此規律的爆發。”
在研究中,XMM-Newton望遠鏡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夠捕捉到黑洞強烈X射線爆發中較為微弱的背景光,從而幫助科學家計算出Ansky活躍期的能量釋放量。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Joheen Chakraborty指出,Ansky的X射線爆發持續時間比典型的QPE長10倍,亮度高10倍,每次爆發釋放的能量是其他QPE的百倍,且周期長達4.5天,創下了最長紀錄。
XMM-Newton望遠鏡的觀測數據揭示了Ansky X射線爆發的異常特征,迫使科學家重新審視黑洞行為的成因。傳統理論認為,QPE是由小型物體(如恒星或小型黑洞)撞擊吸積盤引發的。然而,在Ansky的爆發中,并沒有發現恒星毀滅的證據。因此,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新的假說:吸積盤可能由附近星系的氣體構成,而X射線爆發則是由小型物體反復穿過吸積盤引發的高能沖擊所致。
Hernández-García表示,Ansky的觀測數據將為科學家提供寶貴的信息,有助于完善QPE模型,并深入理解黑洞的演化機制。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黑洞的復雜行為,也為未來的天文學研究開辟了新的方向。